公司新聞
文藝評論家普遍認為,這篇長詩在探討城市帶來的破碎化與隔離感,但不論是詩人,還是文藝評論家,面對這種城市帶給人的疏離感都沒有好的解決辦法。
今年8月,在天津市政干道津塘路旁,出現了一處公共藝術空間——格調藝術館。
格調藝術館的室外景觀,包含“望月庭”——一座身處鬧市的日式庭園和一個露天美術館,總長500米,仿佛一座從市井通往禪境的橋梁,鏈接了城市與藝術。
望月庭
露天美術館
這是一處復合公共景觀,人們可在其中休憩、閑坐,或是閱讀、賞畫,充分消解了高度統一的市政綠化帶來的隔離感,加強了人與城市景觀的互動。
天津作為北方經濟中心城市之一,歷史上是輕工業高度發達的基地。建國之后,經歷幾度產業迭代,實現了重工業的重新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。在這個過程中,舊有的產業發達區域普遍面目陳舊,廠房凋零、街景破敗。
這處公共景觀的原址是天津河東區造紙五廠,北側是天津最早的干線之一——津塘路,距離海河景觀帶只有不到2公里的距離。造紙廠停產后,基地周邊只有缺乏維護的市政植栽與一道素面磚墻。而津塘路上車流量大,又有高架地鐵穿行,存在一定噪聲干擾。
坐落在津塘路旁的望月庭
整體基地長達500米,但是進深最大處也只有20米,空間局促,很難通過退線隔離外圍干擾,也無法用高大樹種創造出曲折內藏的游覽路線。
設計團隊通過分析基地周邊狀況,提取了一系列關鍵詞——城市、融合、公眾、休閑,并結合海河的形態,最終構思出獨特的“一圓加一線”景觀:以一座被406根立柱包裹的圓廳為背景,用數百米長的線性空間作為圓廳的延續,串聯起日式庭園與中國古代山水卷軸的意境,形成一個人們可停、可觀、可歇、可交互的場所。
格調藝術館的“一圓”
公共景觀的露天美術館部分,主體建筑是一面長約300米、呈曲線造型的純白色圍墻。白色結構的空間立體感很強,圍墻自西向東蜿蜒起伏,像熙攘城市中的一個凈島、一張白紙。停下來注視,視線會被鋪天蓋地的白色所覆蓋。
露天美術館
前方廣場用白色礫石滿鋪,與白色圍墻相得益彰,更顯純粹。乘坐地鐵9號線俯瞰,視覺效果十分震撼,使周邊城市界面煥然一新。
廣場依照帶狀走勢,在進深稍充裕的地方設計了圓弧形綠島。綠島內種植低矮的金葉佛甲草和高爾夫果嶺草,這兩種草顏色鮮亮、細膩,與白砂搭配不僅視效鮮明,同時也具有現代感,為整條景觀帶賦予勃勃生機。
綠島上或局部搭配造型松等植物,或點綴數塊景石,精致卻不復雜,既未沖淡圍墻的主體地位,又可以保持其作為背景的視線連續性。
露天美術館
在臨近道路一側,設計了一條寬約一米的鮮花帶,綿延數百米,直到格調藝術館的主體建筑前。鮮花帶選用粉花酢漿草密植,顏色美麗但不艷俗,是純白圍墻與繁忙街道間的鮮亮過渡。
行人從這里路過,會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,向露天美術館投以好奇的目光。在路邊的長椅上坐下,就可以瞬間出離城市的擁攘,進入沉靜忘我的境界。
露天美術館
整個露天美術館,大概每隔5米就布有一個展示櫥窗,考慮到道路與圍墻的距離,每兩幅作品的視覺角度被控制在2.8°左右的舒適范圍。50個展示櫥窗均配有達到美術館標準的照明系統,每當夜晚,便會在20米進深內,形成從色彩、序列到光影的豐富空間層次。
露天美術館
櫥窗主要用于藝術品展覽,其中兩個進深較大處的櫥窗比較特別,被用來展示饒有趣味的“微縮園林”。
東側小園被設計成江南文人園林,借鑒蘇州留園冠云峰的立意形態,搭配太湖石和翠竹、荷花等植物,營造出小橋流水、花木春深的江南意境。
西側庭園借鑒日本龍門庭的主景,采用枯山水庭園的造景手法,搭配苔蘚、松樹、紅楓、竹籬笆等,展現了一個靜謐安寧的禪意世界。
露天美術館的“微縮園林”
通過完全的開放與精致的公共景觀營造,為往來人群在路邊建起了一座完全屬于公眾的美術館,打造出一片能夠令人瞬時沉浸的審美地帶。
蜿蜒的白色圍墻將視線自東向西引導,在結尾處形成一個美的小高潮——出現了一間雅致精巧的茶室。望月庭的茶室居于水面之上,清泉從茶室外的太湖石下流出,小瀑布跌落至大水池內,實現了從白砂到水景的過渡。
望月庭的茶室
同時,茶室又是全開敞空間與半開敞空間的轉換點。走進茶室,穿過花街鋪地的小園,再邁過一道月洞門,就到了望月庭的枯山水庭。
這是一座在設計時拋棄了圖紙的庭園。為求得最準確的空間感,建造者用同比例微縮泥模不厭其煩地擺放、推敲,枯山水的模樣便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清晰。
望月庭的枯山水庭
白砂寂寂,石組拔地而起。園中11塊巖石都是特地尋來的山皮石,未經人工切割,石上有被風雨侵蝕的痕跡,甚至還帶著原生植物。這樣的石頭,立于象征江湖萬里的白砂,才更具崇山峻嶺的巍峨氣勢。砂紋從石下蕩漾開來,石是永恒宇宙,砂是變幻的世界。
望月庭的石組
特別的是,木質結構的緣廊被安置在路邊,用溫潤質樸的格子門將喧囂與靜寂區隔,給經過的人留下無盡想象。
望月庭的緣廊
基地最西側圓廳建筑前,是望月庭的主庭,也是整個公共景觀的高潮所在。
主庭由水池、綠島和白砂組成。
望月庭
考慮到路旁的公共庭園景色不宜過于枯寂,所以建造者因地制宜,結合在地特色,依循“一池三山”的中國古典園林模式,布置了一泓淺池。
春、夏、秋非冰凍期,水池蓄滿凈水,形成澄澈的水鏡面。冬季水干后,池內黑色文化石顯露出來,與白砂相互映襯,成為靜寂幽玄的枯山水。
水池內有三座綠島,島上立石數塊,寓意海中仙山,白砂則是江河湖海。池中松影、石影隨微波搖曳,望去使人內心平靜。在傳統枯山水中融入自然幽趣,更顯景貌動人。
望月庭
主庭以青白兩色為主,白砂漫地,油松各具姿態,或剛勁、或挺秀、或橫逸,從不同角度看去,層層疊疊、錯落有致。
望月庭
另外,傳統枯山水庭園多植苔蘚,然而天津空氣濕度不夠,不利大面積苔蘚生長,濃密的暗綠色也略欠生機。故主庭被細細鋪上佛甲草,毛茸茸的佛甲草顏色嫩綠更具生氣,給人治愈之感。
望月庭
望月庭之所以是一座公共庭園,正因為其主庭面向公路完全開敞,每一位從旁經過的行人,視線都會被牢牢鎖定,停留、觀賞、感受自然的變換。
社會學家芒福德在《城市文化》中提到,“景觀是一種文化資源”。對于當下的中國城市而言,公共景觀代表著對城市與人關系的深刻思考。
彼得·拉茨(PeterLatz)設計的杜伊斯堡風景公園便是將舊有工業區改建,營造了獨特的工業景觀,成為人們仰望德國魯爾區輝煌工業年代的精神地標。
紐約高線公園,“高線”原是一段三十英尺高的高架鐵路,被廢棄后一度面臨拆遷危險,經過改造后成為獨具特色的線型空中花園,贏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。
北京首鋼工業遺址公園,將廠區改造成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,過去黃沙漫天的景象不復存在,反而成為絕佳的城市休憩地。
天津的格調藝術館也是如此。審美層面,望月庭是城市灰色底板上的一方凈土,實踐層面,露天美術館又盡最大可能令公眾免費、自由地進入景觀內部,參與和融入,實現與自然、與城市、與人的交流。